存档

2009年4月 的存档

在水一方

2009年4月25日 4 条评论

2

3

4

5

轻轻地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地来

恋人,你在何方?!

2009年春摄于宁波

分类: 未分类 标签:

影评外一篇

2009年4月20日 7 条评论

        电视连续剧《潜伏》观感

 

连续两个通宵,一口气看完了30集的《潜伏》;能让人看得欲罢不能,厉害!为什么?平庸之作太多了!太多的垃圾文化和肥皂剧。

 

前几天看了两集改自方方的《桃花灿烂》,实在恶心的看不下去。那么好的一个中篇小说,被改编后的电视剧糟蹋了!原作者对此应当感到愤怒。

 

这些年来的荧屏,要么是奴才剧,要么是无病呻吟的才子佳人戏,要么是帝王将相剧…多是些粉头,看的人很郁闷,整个一病态文化,缺少阳刚之气。总之,文艺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。上一周,买了阎连科的新作《风雅颂》长篇小说,有点读不下去,他写的不是他熟悉的题材,人物根本谈不上丰满,是失败之作。

 

2001年,当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刚开播时,我就认定那一定是一部好剧,果然,不过一年,它就红遍大江南北。男主角孙海英成了戏剧演员活的教材。之后出现了《亮剑》《士兵突击》,它们真是难得的好片,这次的《潜伏》也可谓优秀之作!

 

潜伏》以抗日、解放战争为大的历史背景,穿插了戴笠、毛人凤等历史人物的生死沉浮以及国民党内部中统、军统等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,显得较为真实。每个角色都出色,作品写得好,演员演得好,不做作,让人可信,没有极左的口号式言论,人物没有脸谱化,使得各色正反面人物都显得有血有肉。

 

主人公余则成不单单是一个特工,而且是一个集“文、武、情”于一身的形象,还很有书卷气。孙红雷饰演的余则成由国民党的“小人物”蜕变成为一名革命战士,其中有失去爱情时的痛苦,有面对复杂局面时的焦灼,但关键时刻都机敏过人,化险为夷。有人问,这个人长期从事非常危险的情报工作,出生入死,图什么呀?可信吗?要知道,在那个时代,进步人士、革命青年向往延安或追逐马列,是一种社会思潮,蒋经国还曾经支持和膜拜共产主义呢!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余则成要忍受那么大的危险,因为他相信共产主义,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信仰。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,就像是宗教。余则成和李涯坚持着各自的信仰,尽管为着不同党派,心中澎湃的都是终生愿为之奋斗的信仰。不是每个人都有信仰,但一旦拥有,这种精神就无可匹敌,终将凝聚无尽力量。可惜现代社会,真正有崇高信仰之辈实在是太少了。

 

我认为此剧成功主要是解决好了主线索、主关系,即余则成与农村游击队长翠平三年的假夫妻这个关系,他们的组合如同火星撞地球一般,是全剧让观众最揪心的。最后一集中,其结尾的处理带有悲剧色彩,残缺的结尾和男女主人公机场对视的大场面,那是一种美。翠平和余则成在机场,可谓咫尺天涯,却不能相认或说话。在飞机场嘈杂的人流中,探照灯一明一暗的照射在余则成的脸上,他不得不跟着站长离开故地,他突然惊恐的看到了翠平,可又不能说活和接近,站长在一处与其他军官们交谈,周围是荷枪实弹的士兵,兵荒马乱,那是生离死别两茫茫的感觉。这个场面渲染非常好,是大片才有的那种气势。下一个镜头中,翠平怀抱婴儿,在山头无尽眺望,都是如此真实震撼。最后结尾的一幕,余则成流下的那线清泪则仿佛穿透荧屏,穿越时空。令人神伤!

 

《潜伏》剧中的其他演员演得也非常好,如站长,李涯,陆桥山等。特别是站长,其演技不露锋芒,毫无破绽。

 

《潜伏》剧中,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台词,摘录如下:

 

有一种胜利叫撤退,有一种失败叫占领。

你看看现在那些为官的人,嘴上都是主义,那心里全是生意。

本来想露个脸的,谁知道把屁股给露出来了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雪松  作于2009420日 宁波

 

(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)

 

分类: 未分类 标签:

郁金香

2009年4月9日 没有评论

 

 

情窦初开

 

 

含苞欲放

 

摄于2009年4月7日宁波

分类: 未分类 标签:

随笔外一篇

2009年4月7日 1 条评论

谁在挑战社会良知?

对北大教授孙东东事件的思考

 

梁雪松

 

近来因叫嚣“百分之九十九的上访者有精神病”而一鸣惊国的北大教授孙东东,其骇人的言论已严重伤及到了公众的神精。他利用话语权挑战社会良知,无视最基本的常识与做学者的底线,惹得民众与媒体口诛笔伐。其实孙某并非完全是一个智障或脑残者,他身上贴有很多个耀眼的专家招牌。那么他挑战正义社会的目的又何在?

 

说穿了,此人是在用知识作恶,是在向政府和权力卖乖,以献媚于当权者。在这个“精神门”事件之前,孙某就格外卖力地替三鹿毒奶辩护过,说什么三鹿毒奶是意外,根本不必担心中国的奶制品企业。而事实是:在三鹿危机爆发之后,消费者才发现中国奶制品行业从来都没有这个“根本”,只是消费者被蒙在鼓里而已。

 

两年前,教育部的那个叫王旭明的发言人因抛出“教育买衣论”而声名远扬,之后有北大教授徐滇庆的“高房价论”、茅于轼的“厕所论”、董藩的“同居刺激房市”论;再往后,参加两会的若干政协委员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,什么恢复繁体字、向第三者索赔、授温总理“全国劳模”、国花、国服之类提案充斥眼球,使得民众对“砖家”“教兽”的看法大打折扣。虽然网民的措辞和看法有失偏颇,但“精英们”的形象坍塌则是事实。无耻者无畏,他们不时抛出雷人的谬论或一些只能检验弱智的思考题,不能不让人深思。这一次,社会舆论一边倒的对此辈“雷人”群起而攻之,这是良心没有泯灭的社会大众最自然不过的反映。值得欣慰的是,网络强大的力量是任何势力或跳梁小丑无法阻止的,网络民意显示了民心向背,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还在

 

这个事件不大,但也不小,它拷问的是:孙某这样一个在电视和电台上抛头露面,引导主旋律媒体靠蝇营狗苟做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,在社会上又混得如鱼得水的教授,是出自北大这个在五四时期就呼喊“德先生”“赛先生”的高等学府,真是莫大的讽刺与悲哀。若中国没有很好的机制淘汰掉那些伪劣专家,则提高国民素质,办好教育事业就是空话在一个缺失了核心价值观、存在制度缺陷、不公正的事件层出不穷的社会,知识分子更应该是道德底线和社会良知的守望者。有知识无道德不配在中国最有名的学府中从事教书育人工作。孙的言论表明,作为医生他无慈爱之心;作为法律界人士,他无基本的法治意识。有人说他的言论,是法西斯的翻版,并不过分。

 

信访是保证民情、民意顺畅上达;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;是集中反映老百姓诉求的管道。对待上访者的态度是衡量官员、学者爱人民与反人民的试金石!什么叫给有关部门找麻烦?政府有关部门就是管老百姓的麻烦事的!一般而言,上访者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或弱势群体,他们到上级部门“告御状”无非就是为了维权或申冤,向政府求救。曾记否,佘祥林冤案中的办案警察曾用枪顶着佘的胸口说:“我可以你抢枪为由毙了你!”要是这位警察真开了枪,我们就看不到这位沉冤得雪的佘祥林了。佘的年仅54岁的母亲为儿子的冤案奔走呼告,却被关押了 9个半月,交了 3千元才被放出,其母当时已双目失明,双腿瘫痪,回家仅三个月即含恨离世。那些为佘作清白证明的村民不是被抓就是出逃,有的甚至差一点被迫自杀。佘案是公、检、法三家共同作用的结果,直到11年后因为佘的妻子死而复生才得以昭雪,如果没有“死人”的复活,那里的警察可能还是什么也没有错。这是为什么,就是因为公民没有权利,没有人听他们的声音,申诉的结果是一个个申诉者被关进了监狱、甚至于被迫害致死。难道那些大量的冤假错案的受害者们都是精神病患者?

 

从孙东东此次挑战社会这个标志性事件的性质上来看,是非常严重的。表面上孙东东看似是一个不分是非、颠倒黑白的草包;实际上他是做了严重激化社会矛盾的勾当,并想通过话语霸权、学术暴力达到强权,属权势社会的典型表现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以专家身份扩大社会危害影响力,以知识作恶,其结果,就会给社会带来愤怒、祸乱与恐怖效应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作于200947  宁波

(未经许可,严禁转载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分类: 未分类 标签: